服务大厅 | VPN | English

辽宁省航海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5-02-13

(批准时间:2014年 批准部门:辽宁省科技厅 主任:史国友)

实验室前身为成立于2010年的MK体育(中国)国际平台水上智能交通与安全保障研究所,后发展需要更名为MK体育(中国)国际平台航海安全保障研究所。2014年,经辽宁省科技厅批准开始筹建辽宁省航海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重点学科和航海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以推动航海安全保障理论与技术和航海信息化研究的发展为己任,主要针对航海安全保障方面的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进行研究,包括船舶避碰、船舶路径规划、船舶配载、船舶航行风险评估等,承担航海安全保障方面的重大课题,为国家培养航海安全保障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实验室将持续围绕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实践应用三位一体的发展路线开展航海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和研发工作。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市场需要为导向,以促进行业发展为目标,探索理论、技术和实践三向促进的发展新模式,建设安全航海、科学航海、智慧航海的新高地。

面向航海安全保障方面的重大需求,研发集船舶导航、船舶动态监控、船舶智能避碰决策支持、船舶性能保障于一体的航海安全保障综合决策支持系统,为海上交通安全提供决策支持和安全保障,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产学研基地、具有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大量专利与获奖的航海安全保障研究、测试与开发中心。使各方向的理论水平与综合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家海运强国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实验室主要从事实验室主要从事船舶智能避碰、船舶操纵、船舶导航、船舶智能引航、船舶智能配载、船舶动态监控、水上交通流宏观模拟、水上交通安全评估、水上应急搜救、海事电子取证等航海安全保障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研究方向:

方向一:船舶避碰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船舶领域、船舶碰撞危险度、船舶避碰决策开展研究。

方向二:船舶路径规划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基于海量AIS大数据,提取海上船舶交通网络;充分考虑船舶航行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和船舶自身操纵性能的影响,对全局路径进行规划研究。

方向三:船舶配载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船舶稳性计算、油轮、散杂货、集装箱等不同船型的配载仪研发等。

方向四:船舶极地航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船舶极地航行风险评估、船舶冰区航行阻力计算、船舶极地航行跟航方案研究等关键技术。

史国友,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辽宁省航海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主任、MK体育(中国)国际平台航海安全保障研究所所长,交通安全与环境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船舶智能避碰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重大横向课题1项、其他纵横向科研课题8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6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材3部,获辽宁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奖1项、大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1项,自主研发的电子海图模拟器在全国20多家单位被广泛应用,培养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51名,获MK体育(中国)国际平台优秀博士研究生论文指导教师和优秀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实验室自批建以来,获辽宁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多功能航行安全仿真系统 2000年),大连市科技进步奖1项(大型远洋拖网加工船多业务配载系统核心技术 2019年),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1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船舶操纵与避碰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2022年)。

两项科技成果转化完成,转化金额超1600万。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海图显示与开发平台、船舶导航系统、船舶引航系统、船舶智能配载系统、船舶动态监控系统、水上交通流宏观模拟平台等,其中电子海图模拟器在全国20多家单位被广泛应用。

实验室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0余人,其中博导3名、教授9名、副教授5名、讲师2名。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硕士学位的8人。现有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

方向一负责人:史国友,教授,博导,交通安全与环境学科带头人,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MK体育(中国)国际平台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奖1项、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奖1项。

方向二负责人:李伟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奖1项。

方向三负责人:王庆武,主持辽宁省一流课程2项。

方向四负责人:马麟,主持辽宁省一流课程1项。

实验室联系人

史国友,sgydmu@dlmu.edu.cn

(以上数据更新时间为2024年12月)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号

邮编:11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