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时间:2013年 批准部门: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任:潘明阳)
辽宁省智能航运一体化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工程实验室”),于2013年10月,由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组建(辽发改高技[2013]1162号)。2018年6月,通过了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验收。2020年,在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省级科研平台评估中获评优秀。
工程实验室为省级工程实验室,是面向国家、地方和行业的战略规划和重大需求,开展水路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中重大科技项目研发、成果验证、工程化和产业化应用的重要基地。
工程实验室以水运交通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新一代电子海图、航运大数据、船舶导航、航海仿真、智能船舶、智慧航道、智慧海事和智能服务等领域,开展智能航运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高端装备研发,通过“产学研用”模式,提升智能航运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工程实验室致力于,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航运领域深度融合应用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瓶颈,创建智能航运一体化应用技术体系,建成重大技术突破、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与研发试验基地;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技术研讨与学术交流,建成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注重“产学研用”一体化贯通和长效合作机制,强化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的有效渠道,建成产业引领性成果转化基地,服务于国家“航运强国”、“振兴东北”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工程实验室针对我国水路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化的重大需求,根据智能航运一体化应用技术发展趋势,设置了以下四个研究方向:
方向一:电子海图与数字航道
研究内容:基于S-52、S-57、S-58、S-63和S-100系列国际标准,研究电子海图/航道图的编辑、生产与应用技术,开发基于信创环境的国产化PC端、页面端和APP端电子海图应用引擎。研究航标遥测遥控、水位遥测遥控、AIS船舶监控、雷达监控、视频监控等航道环境感知技术,开发智慧航标设备和港口与内河数字航道系统。
方向二:航运一体化大数据平台
研究内容:基于大规模多维度异构的航运大数据,研究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检索和分析等一体化应用技术,突破航运时空大数据的高效索引、分布式处理和智能预测难题,开发实时航运信息交互、数据共享与接口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航运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模拟、识别、预测和可视化。
方向三:智能航运应用系统
研究内容:面向船舶导航、港航管理和海事监管等需求,研究电子海图、雷达、AIS、摄像头、水文气象等多源数据融合与自主航行决策技术,突破智能感知、智能避碰、交通态势识别与推演和自主航行决策等难题,开发ECDIS、ECS、船舶智能航行APP、智慧引航终端和一体化智能船桥等应用系统与装备。
方向四:船舶综合仿真系统
研究内容:面向船舶实操训练与评估、港航工程论证、海上搜救决策、智能船舶测试等需求,研究高精度船舶运动仿真、复杂场景演化模拟、人机自然交互和实操智能评估等技术,开发航海综合仿真、智能船舶虚拟仿真和海上协同救助演练系统。
工程实验室主任潘明阳,教授,博士生导师,兴连英才计划领军人才,中国航海学会首届科技贡献突出人物,长期致力于电子海图、船舶导航、数字航道、海事监管和港航服务等智能航运应用技术研究,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和一级行业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
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任鸿翔,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青年“十大英才”、交通运输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长期致力于虚拟现实、数字孪生、智能船舶等研究,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和一级行业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
工程实验室自批建以来,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中国产学研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
工程实验室目前由2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涵盖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航海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比例达80%以上。工程实验室每年平均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20余名。
联系人:张若澜,zhangruolan@dlmu.edu.cn

(以上数据更新时间为2024年12月)